今夜的月亮,將特別陽剛
今日中秋,是夜也,天高日晶,冰輪如玉。想必諸君看到這一題目,頓生疑惑,便想進來一看究竟?
周瑜曰:“吾計成矣?!?br/>
且看我怎生自圓其說。先給我一杯酒,只要東方習酒。
中秋起初不算美好
眾所周知,“禮以酒成”。
因為上古的人們認為,酒是通神之物。
神,可以是天地,你看這酒,酹于紅塵,其氣上揚,直達天宇,其水下滲,指向地心,天地神明共品鑒。
神,也可以是祖先,古人相信,祖先以“靈”的形式存在于天上,會在祭祀之時來到身邊,而且他們是以味道為食,而酒,具有最濃烈的味道。
禮,核心要求就是莊敬。子曰: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”“居上不寬,為禮不敬,臨喪不哀,吾何以觀之哉。”禮必須是嚴肅的。
先秦時期最莊重的一類禮,是天子祭祀,諸侯結(jié)盟,對于一般士大夫而言,則是祭祀祖先,婚喪嫁娶。里面都包含了承諾——人對神、人對人的承諾,是禮背后的意義。
今之信用,如雙方無法確信,就需要一個中間的保證人,或曰擔保人。而上古,在沒有擔保人的情況下,人們相信禮。因為禮雖然不需要擔保人,但它默認有“東西”在一旁默默見證,這種“東西”,就是鬼神。
是不是有點毛骨悚然?但對古人而言,這是常識,也是共識。
酒可通神,所以凡禮必用酒,“禮以酒成”。
君不見古代諸侯起誓,最后一句往往都是:“有渝此盟,明神殛之。”我國翻譯古希臘醫(yī)學的希波克拉底誓言,也是很有中國風:“……我茍違誓,天地鬼神實共殛之。”想來也不錯,古希臘人也愛飲酒,并且把酒神格化。
下面就要說中秋了??赡苣阋验_始感到沉重?
的確,現(xiàn)在的中秋是歡樂、團圓、浪漫、思念的節(jié)日,周代的中秋前身,是莊敬的天子祭祀,名為“夕月”。
“夕”是夜晚,但看上去也像個動詞。鄭玄注《周禮》云:“天子常春分朝日,秋分夕月?!彼f,那時周天子對日月分別有隆重祭祀,春分時節(jié)白天祭祀太陽,秋分時節(jié)晚上祭祀月亮。
天子居中國,那時中國的政治中心都在北方,秋分晚上已經(jīng)有點冷了——“中秋,夜迎寒”, 所以還要給天子準備“大裘”——“中秋獻良裘,王乃行羽物”。
你一定已經(jīng)想到,秋分還沒到中秋呢。
沒錯,但當時的中,是和“仲”同一個意思。按排行,孟仲季,一個季節(jié)三個月,中間那個月就叫“仲”,仲春,仲夏,仲秋。還有一點非常令人驚訝,因為秋分當天,太陽直射赤道,地球上各地都晝夜等長,因此有“平分秋色”這個成語,所以稱為中秋,也是道理十足。
先輩認知手段簡陋,但是認知能力非凡。
在秋分時候祭月,從科學上看,很科學。但有一個問題,就是秋分這天很難保證有月亮。
祭月而無月,有點尷尬,像是吃了閉門羹。人們于是發(fā)現(xiàn),月亮比較有保證的是現(xiàn)在的中秋這天。
于是,秋分祭月,慢慢演變?yōu)橹星锛涝?。而這個新的中秋也很合理,它在仲秋,且居于正中。
不論是在哪一天,總之,祭月非常隆重肅穆,必須有酒。心中有虔誠,有信仰,今天看來非常令人向往,但是,很難說快樂。
中秋應當變得美好
任何時代,中國人都天然地向往美好生活。區(qū)別在于,為政者能不能以蒼生之樂為念。
時至漢朝,經(jīng)歷了戰(zhàn)國法家崛起,經(jīng)歷了秦朝苛政無情,漢時的人們已經(jīng)煩透了嚴刑峻法,文景二帝也以儒道結(jié)合(黃老之術(shù))的哲學理念治理國家,休養(yǎng)生息。
這個時候,中秋就變了。從先秦時代莊重、肅穆、不自在的祭祀祈禱儀式,轉(zhuǎn)變?yōu)橐环N更符合人性的賞玩情趣。從祭月、禮月變成了賞月,意味著,月亮從神格轉(zhuǎn)變?yōu)槿烁?,似美人,似朋友?/span>
漢武帝時期的文學家公孫乘,寫過一篇《月賦》?!霸鲁霭壻?,君子之光。鹍雞舞于蘭渚,蟋蟀鳴于西堂。君有禮樂,我有衣裳。猗嗟明月,當心而出……”
讀過去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時候的人們賞月,完全沒有了心理負擔,沒有任何緊張、束縛感,相反,他們關(guān)注的是月亮帶給自身的自在感受,以及生活的美感。穿著自己舒適的衣裳,在月色之下,看鹍雞舞蘭渚,聽蟋蟀鳴西堂。
人,冒出來了。
秦朝把法家推向極致,將儒家視若寇仇。韓非《五蠹》說,“儒以文亂法,俠以武犯禁,而人主兼禮之,此所以亂也”,對儒生就不應該客氣。始皇帝焚書坑儒,有此思想淵源。
然而秦朝沒有堅持多久,因為太刑罰無度,太壓抑人性了。賈誼說,“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”。
儒家真正顯赫,正是自漢朝始,從公孫乘所在的武帝時期始。儒家尊重人性,相信人性,認為人有向善的本能,儒家的人格理想——君子的修為,就是順從人性,人性就是道。
儒家修為最好的狀態(tài)就是中庸。
孔子之孫子思作《中庸》,他寫道:“喜怒哀樂之未發(fā),謂之中;發(fā)而皆中節(jié),謂之和;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”
喜怒哀樂,都是基于價值判斷,那種存于心中的未發(fā)狀態(tài),一切都符合儒家對道的認知,都符合善的要求,這就叫做“中”。喜怒哀樂表現(xiàn)了出來,都符合善的要求,叫做“和”。
試想,人的修為達到一思一念、一舉一動都符合善的要求,相當于善成為了人的直覺,成為了人的本能,善就是人本身,這是何等境界!
庸的意思就是常,也就是道。“中庸”,就是一思一念、一舉一動都符合善的要求,并且成為常態(tài)——這可不是現(xiàn)代理解的和稀泥??鬃影讶说牡赖滦摒B(yǎng)分成“小人、士、君子、賢人、圣人”五類,中庸是一種圣人境界,君子也未必能致之。
中,在儒家看來如此重要,那么,中秋,在儒家成為主流思想的漢代,就具有了新的意義。
我認為唐人歐陽詹的感想可以代表這種意義,姑且把他提前到漢代來解析。
他在《玩月》詩的序言中說,“秋之于時,后夏先冬;八月于秋,季始孟終。十五于夜,又月之中。稽于天道,則寒暑均;取于月數(shù),則蟾兔圓,故曰‘中秋’”,“況埃塵不流,大空悠悠,嬋娟徘徊,桂華上浮,升步東林,人上西樓,肌骨與之疏涼,神魂與之清冷?!?br/>
他說,中秋是寒暑分界,冷熱均勻之時。這時氣候舒適,圓月如輪,天空澄澈,桂花飄香,登樓攬勝,神清氣爽。
“冬則繁霜大寒,夏則蒸云大熱,蒸云蔽月,繁霜侵人,蔽與侵,俱影響不利于玩賞?!?br/>
中秋,因為儒家,開始變得快樂,變得輕松宜人了。
從漢代開始,月亮成為了詩詞歌賦的吟詠對象,優(yōu)美詩賦頻出,如西晉陸機就寫得那么清新自然:“安寢北堂上,明月入我牖。照之有余暉,攬之不盈手。”
中秋還需更美好
漢代以降,至魏晉南北朝,儒道融合形成全新世界觀,人們?nèi)雱t朝堂論政,退則林泉煮酒,中國的審美精神進一步前行。
讀史者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個時候,古人不再是一臉嚴肅,正襟危坐,而是可以披頭散發(fā),吳帶當風,獨坐幽篁,彈琴長嘯;也可以落拓不羈,臨風流涕,痛飲不休,“死則埋我”;還可以茂林修竹,曲水流觴,一觴一詠,暢敘幽情。
此時,月,就更其成為一種單純審美元素,而脫離了神格意義。甚至,無月不成詩,無月不風流。
順理成章,到了唐朝這個浪漫主義的盛世中國,中秋變成了歡樂之夜,月,也變成了詩歌的最重要意象。
前方所云,月成為美人,月恰似摯友,也就在唐朝,發(fā)揮得淋漓盡致?!盎ㄩg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,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,月,是其中一人;“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亂,永結(jié)無情游,相期邈云漢”,月,是精神伴侶。
因此,月既是生活的美好象征,也是君子的人格寄托。
一切關(guān)于月的浪漫故事,都在唐朝發(fā)生。“嫦娥奔月”“吳剛伐桂”“玉兔搗藥”,楊貴妃成了月神,唐明皇尋愛游月宮……關(guān)于中秋,司空圖干脆說,“此夜若無月,一年虛過秋”。
人皆曰心期魏晉,而我則更憶盛唐。
何其美好,況我有酒。
此刻我心旌搖晃,手拈一杯君品習酒,不由思索,假如唐朝有習酒,嫦娥還會偷藥而去嗎?“嫦娥應悔偷靈藥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”
假如唐朝有習酒,李白的人月之戀,是否還會更纏綿,更高一籌?
中秋應該最美好
人們對美好的追尋沒有止步,一杯習酒飲盡,又來到宋朝,那個被內(nèi)藤湖南稱為近世的發(fā)達市民社會。
如果不談當時軍事的衰弱,那幾乎就是一個中國前現(xiàn)代理想社會。人們知道怎么去享受,怎么去審美,怎么去獲取快樂。
宋朝人會玩,也愛玩,比如蹴鞠就出現(xiàn)在宋朝。前人已經(jīng)奠定了中秋的審美基礎(chǔ),以及歡樂基礎(chǔ),北宋就順手一抬,正式把陰歷八月十五定為“中秋節(jié)”。
唐朝人是晚上才飲酒賞月,宋朝更加豪邁,全天過節(jié),中午開始縱情飲酒。公務員放假,一般老百姓也加入狂歡。因為這是特別快樂的一天,所以即便對待身份低微之人,也是大度慷慨,大戶人家要在這天“酬傭工”,長工短工都有酒喝,好的老板還給他們發(fā)“年中獎”。吃喝玩樂是主題,順便在家里辦一個“年會”。
月餅的雛形也是這時候出現(xiàn)的,圓圓的,象征月亮,“小餅如嚼月”。遙想周朝,那是神,而在宋代,就是食物。這種思想狀態(tài)的差別,幾乎不是同一個中國了。今人喜歡宋朝,很大程度上也許就是因為它帶著那份“松弛感”。盡管如此,它的審美能力卻依然是中國的一個高峰。
人盡皆知,宋真宗寫了一首膾炙人口又俗不可耐的《勸學詩》:
富家不用買良田,書中自有千鐘粟。
安居不用架高堂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
出門莫恨無人隨,書中車馬多如簇。
娶妻莫恨無良媒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
男兒欲遂平生志,六經(jīng)勤向窗前讀。
一位明君,一位崇文抑武的天子,寫出這種詩,說實話我有點跌眼鏡,當時的儒家士人不知當作何想。但是,宋朝社會的功利主義和現(xiàn)實主義,也并不邊緣。
就說中秋吧,青年男女一樣會拜月祈禱?!暗菢腔蛟谥型グ菰?,各有所期:男則愿早步蟾宮,高攀仙桂;女則愿貌似嫦娥,顏如皓月?!?br/>
男的想要當官發(fā)跡,女的想要膚白貌美,恰恰這些都跟月有關(guān)。就是那么坦白,也夠可愛了。
從思想史角度看,宋朝對儒家發(fā)展大有助益,宋明理學展開了中國文化“現(xiàn)代化”的進程。而宋明理學恰恰也是把對“中庸”的闡釋作為一個重要的思想原點,“心即理”,“學達性天”,都指向“喜怒哀樂未發(fā)”的狀態(tài)探討。
往后,至于明清,治理為人詬病,但中秋的美好期許依然向前。今人皆知中秋是“團圓節(jié)”,這就是從明朝開始。雖然形式上不那么浪漫,但是精神意義上卻具有了超越性的浪漫,所以這種寓意可以一直延續(xù)至今,占據(jù)主流。人倫與親情,成為中秋節(jié)的文化內(nèi)涵,而這一點是前所未有的。
我反而覺得這似乎更加浪漫,更加美好了,因為,明朝人賦予中秋的倫理內(nèi)涵,把節(jié)日從形式主義變成了一種內(nèi)在情感觸發(fā)機制,而內(nèi)在的感情世界,不知其深,不知其廣。
正如書寫到此,我忽然想念起了親友、師長來,泫然欲涕。
今夜月色最陽剛
從古代人的觀念角度說,一切皆分陰陽。則人與鬼神,孰為陰,孰為陽?
毫無疑問,人為陽,鬼神為陰,因為歷代也有一個普遍認知,就是陽氣盛時,鬼神難侵——人只要身體健壯,鬼神無如之何。
因此,我們前面為大家梳理了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,中秋節(jié)從神到人的完整過程,換句話說,按傳統(tǒng)觀念,這就是一個從陰到陽的審美歷程。中秋的圓月,在哲學意義上變得越來越陽剛。
中秋,是陰歷八月十五。日,是太陽,月,是太陰。你看整個流變軌跡,是不是也符合儒家的中庸道理——以陽剛行動,慶祝至陰的節(jié)日。時至今日,變成年輕人的消費狂歡,更不須細論。
此非迷信,談論前現(xiàn)代,我們就用前現(xiàn)代思維。
但這還不是全部。
中秋必然有酒,中國的酒,發(fā)展過程的最重要特點就是酒精度越來越高。恰是在宋代狂歡之時,出現(xiàn)了蒸餾白酒。時至今日,我們都飲用高品質(zhì)的白酒。
酒為至陽之物,引之可燃。恰以至陽,擁抱至陰,陰陽調(diào)和,至美至善。
儒道皆宜的陰陽魚圖案,就是這種哲學境界的具象化。
中秋夜,喝習酒,這是盡人皆知的口號。
而我多次造訪赤水河畔習酒廠,那是河谷南坡,日曬猛烈,一位習酒的老朋友告訴我,就是這長時間猛烈日曬,造就了習酒的嶙峋風骨,陽剛之氣。
習酒以君子品格作為其精神內(nèi)涵,甚是契合其所產(chǎn)美酒的陽剛氣質(zhì)??鬃又v“正”,其道正,其心正,是以能勇者不懼,“雖千萬人吾往矣”;孟子講“氣”,“吾善養(yǎng)吾浩然之氣”,“其為氣也,至大至剛…其為氣也,配義與道…”。何等光明!
故而,今夜開一瓶東方習酒,品味光風霽月的儒家君子品格,再舉目對月,那月,就是最陽剛之月。
我言非虛。